- · 《天然气工业》栏目设置[09/01]
- · 《天然气工业》数据库收[09/01]
- · 《天然气工业》投稿方式[09/01]
- · 《天然气工业》征稿要求[09/01]
- · 《天然气工业》刊物宗旨[09/01]
从煤炭到天然气 太原人小厨房里的大变迁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11月5日中午,到了该吃午饭的时候,家住太原市小店区佳地花园小区的居民徐敏熟练地打开燃气灶,蓝色的火焰冒出,她开始为一家人做起了午饭。“50年前烧煤炭,又费事又费锅;如
11月5日中午,到了该吃午饭的时候,家住太原市小店区佳地花园小区的居民徐敏熟练地打开燃气灶,蓝色的火焰冒出,她开始为一家人做起了午饭。“50年前烧煤炭,又费事又费锅;如今烧的天然气,做起饭来真省劲!”今年66岁的朱玉琬说,真希望自己的妈妈也能感受一下如今烧燃气的便捷。
截至11月1日,经过3天安全、有序的置换,太原市又增加了4万余户天然气用户。至此,历时13年的天然气置换工作圆满收官,太原市137万余户居民全部用上了天然气。太原告别了“煤气时代”,正式迈入“天然气时代”。
跳动的蓝色火苗,香喷喷的饭菜,一家人的其乐融融……这是一个城市最生动的烟火气。从煤炉到煤气再到天然气,每一个发展节点,都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过往的岁月,散发着烟火味的点点滴滴。天然气从稀罕物逐渐变成了每家每户的生活必需品,一路发展而来,一批又一批居民告别了烟熏火燎,迎来方便清洁的“厨房革命”。
捡煤渣烧火做饭的日子是老太原人挥之不去的记忆《红灯记》里李玉和称赞小铁梅的一段:“提篮小卖拾煤渣,担水劈柴全靠她……”道出了那个年代穷人家孩子生活的艰辛。烧煤渣,烧煤糕,再到后来的烧蜂窝煤,这些都成了老太原人挥之不去的记忆。
“那时候,我和一帮小伙伴,也有着和小铁梅一样捡煤渣的经历。我十分清楚地记得,从五六岁开始,每天早上都要起大早,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机关、学校、工厂倒出来的煤渣堆里,捡那些没有烧透、还能散发余热的残煤剩渣带回家,大块的生火做饭,小块的蒙火,渣渣和泥打成煤糕。”家住杏花岭区的曹慧香今年65岁,提起童年捡煤渣的经历,仍历历在目,记忆犹新。
在那个经济萧条的大集体年代,燃煤也和其他商品一样,十分紧缺,靠凭票供应。“煤不够烧怎么办?只能想办法!”曹慧香说,“我们每人有一只用粗粗的铁丝做成的小扒钩和一只筐子,每当有工人用手推车将一车车废弃的炉灰推出来时,我们便蜂拥而上,将小推车围个水泄不通。工人一边推车,一边还要高声叫喊着让我们让开路。”
曹慧香一边说,一边用手比划着,“我们都不顾一切地抢占最有利的位置,一旦炉灰从小车卸下后,便迅速用扒钩将炉灰最大限度地抢占到自己脚下,证明这是我的了,再一点一点扒来扒去挑拣还能再燃烧的煤渣,直到把筐子捡满为止。”
每年一进入9月,曹慧香的父亲还要储备过冬的煤糕。煤糕是煤面和“烧土”按一定配比用水和成泥,通过模子定型后完成的,这一过程,老太原人俗称“打煤糕”,是那个年代特殊的标记。
改革开放后,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,席梦思、双人床取代了烧火炕,蜂窝煤渐渐替代了煤糕。“街上一声吆喝,蜂窝煤就能送货到家,随用随买,非常方便。但那时的我已经成家了,要自己烧火做饭了,别看我从小捡煤渣长大,可就是不会烧火,下班回到家,炉子常是凉的。”曹慧香不好意思地笑笑,那时候的她就在憧憬,“什么时候可以不用烧火做饭了多好!”
划一根火柴就能做饭 太原人迎来了煤气时代1979年,太原市开始筹建太原市煤气公司;1982年,太原市煤气公司正式成立,担负起太原市城市燃气的输配供应任务。当年,随着首批1300余户太原市民率先用上了煤气,从此,太原迎来了煤气时代。
年近九旬的张明珠至今都能回忆起家里刚装上煤气灶时的心情:“划一根火柴就能吃上饭,这日子过得挺幸福!”
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张明珠家的土灶拆了,通了煤气,换上了煤气灶,还专门给煤气灶买了一个能放锅碗瓢盆的柜子。“刚通煤气的那一天,我迫不及待地拧开开关,点燃煤气。刹那间,一股蓝色的火苗蹿了上来。我欣喜若狂,从此不用天天生火烧饭了!”张明珠的女儿李建华说,每天下班回到家,轻轻松松做一顿饭,还能腾出时间来多织几件毛衣。
太原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退休干部宋林生,依然记得刚用上煤气时的情形:“我们厂宿舍区是最先用上煤气的,日子一下子焕然一新:以前中午急匆匆赶回家,半天捅不着火,经常是对付着吃一口,就又要赶时间上学上班;院子里和楼道里,劈材、纸片、煤糕堆得到处都是。自从用上煤气,又干净又方便,我们这些平时最忙最累的双职工,一下成了小青工们羡慕的对象。”
从零起步到气化率50%,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。1985年,太原市有15.7万户居民用上了煤气,送气户数在当时和上海市并列第一,成为全国15个煤气化大都市之一。
文章来源:《天然气工业》 网址: http://www.trqgyzzs.cn/zonghexinwen/2020/1112/60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