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天然气工业》栏目设置[09/01]
- · 《天然气工业》数据库收[09/01]
- · 《天然气工业》投稿方式[09/01]
- · 《天然气工业》征稿要求[09/01]
- · 《天然气工业》刊物宗旨[09/01]
简述民间天然染色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追溯古代印染工艺的发展过程,发现先辈们很早就利用矿物、植物对纺织物进行染色,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,掌握了各类染料的提取、染色等工艺技术。大致可分三个转变模式。 一、
追溯古代印染工艺的发展过程,发现先辈们很早就利用矿物、植物对纺织物进行染色,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,掌握了各类染料的提取、染色等工艺技术。大致可分三个转变模式。
一、从天然矿物到植物染料的转变
据记载,我们的祖先最早用于着色的颜料是天然矿物质。用各种矿物颜料给服装上色的方法称为“矿物染”。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,当时就有古书关于黑土、白土、赤土、青土、黄土的记载,由此可见,说明那时的人们已对具有不同天然色彩的矿物和土壤有所认识。我国古代主要的矿物颜料有:红色的赤铁矿和朱砂、黄色的石黄、绿色的空青、蓝色的石青、白色的胡粉和蜃灰、黑色的炭黑。这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很容易从自然界取得,不需经过复杂的处理就可使用。在涂色前须把矿物质粉碎、研磨,磨得越细,颜料的附着力、覆盖力、着色力等就越好。
到了周代,开始出现植物染色。最早是用茜草,它的根含有茜素,加入明矾为媒染剂,可以染出红色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已用蓝草提取靛蓝染蓝色,能制靛蓝的草有很多,比如蓼蓝、崧蓝、马蓝等。“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”描写的就是一个染色过程。另外,古代还有很多其他颜色的植物染料,如橡实、五倍子、柿叶、冬青叶、栗壳、莲子壳、鼠尾叶、乌桕叶等。
在影视节目中我们看到的陕北红军的服装颜色之所以是黄色,那是因为当时红军条件艰苦,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,红军战士人人都学纺纱织布,再用黄土染土布,变成土黄色。而新四军的服装颜色是灰色,因为驻扎在皖南山区,土布军服都用乌桕果染色,颜色为深灰。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驻扎在苏北平原,虽然土布军服还是用乌桕果染色,但平原的乌桕果色素不如山区的成分高,所以后染出的军服都是浅灰色的。所以不同地域的同种植物含色素成分也有所不同。
二、从染原色到套色的转变
商周时期,染色技术不断发展。当时在宫廷里,已设有专职的官吏,负责管理染色生产。染出的颜色也不断增加。到汉代,染色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,从早前出土的一些织物上我们可以发现,这些织物虽然在地下埋葬了两千多年,但色彩依旧鲜艳,可见当时的染色技术水平之高。
古代染色法主要有两种:一是织后染,如绢、罗纱、文绮等;二是先染纱线再织,如锦。1959年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的汉隶铭文万世如意锦、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、阳字方格纹锦袜等,所用丝线的颜色有绛、白、黄、褐、宝蓝、淡蓝、油绿、绛紫、浅橙、浅驼等,充分反映了当时染色、配色技术的高超。随着染色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,我国古代染出的纺织品颜色也越来越丰富。
三、从在织物上画花、缀花、绣花、提花到手工印花的转变
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印花织物,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印花绸被面。长沙马王堆和甘肃武威的西汉墓中,都发现有印花的丝织品。马王堆所出的印花织物是用两块凸版套印的灰地有银白加金云纹纱,工艺水平相当高。但奇怪的是,这种工艺在汉代文献中却没有反映,而且在西汉以后的几个世纪中这类印花织物没有再被发现过。在十六国、南北朝时期,只发现了一种工艺简单得多的缬,很难把它看成战国、西汉时乃那种印花技术的继续。在中原地区,印花技术的再度复兴是从缬开始的,所以后来也把缬作为印花织物的通称。缬有绞缬、葛缬和夹缬。
唐代的印染业相当发达,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印染工艺,特别是在甘肃敦煌出土了唐代用凸版拓印的团果对禽纹绢,这是自东汉以后隐没了的凸版印花技术的再现。从出土的唐代纺织品还发现了若干不见于记载的印染工艺,如用碱作为拔染剂在生丝罗上印花,使着碱处溶去丝绞变成白色以显花;用胶粉浆作为防染剂印花,刷色再脱出胶浆以显花。还有用镂空纸板印成的大族折枝两色印花罗。到了宋代,我国的印染技术已经比较全面,色谱也较齐全。宋代有叫“药斑布”的,其版模更精细,调浆技术也有改进。宋代的“药斑布”往往“青白成文”,有些专家称它是后来民间流行的蓝印花布的前身。
纵观历史,可见中国是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手工印染技术的文明古国之一。
追溯古代印染工艺的发展过程,发现先辈们很早就利用矿物、植物对纺织物进行染色,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,掌握了各类染料的提取、染色等工艺技术。大致可分三个转变模式。一、从天然矿物到植物染料的转变据记载,我们的祖先最早用于着色的颜料是天然矿物质。用各种矿物颜料给服装上色的方法称为“矿物染”。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,当时就有古书关于黑土、白土、赤土、青土、黄土的记载,由此可见,说明那时的人们已对具有不同天然色彩的矿物和土壤有所认识。我国古代主要的矿物颜料有:红色的赤铁矿和朱砂、黄色的石黄、绿色的空青、蓝色的石青、白色的胡粉和蜃灰、黑色的炭黑。这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很容易从自然界取得,不需经过复杂的处理就可使用。在涂色前须把矿物质粉碎、研磨,磨得越细,颜料的附着力、覆盖力、着色力等就越好。到了周代,开始出现植物染色。最早是用茜草,它的根含有茜素,加入明矾为媒染剂,可以染出红色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已用蓝草提取靛蓝染蓝色,能制靛蓝的草有很多,比如蓼蓝、崧蓝、马蓝等。“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”描写的就是一个染色过程。另外,古代还有很多其他颜色的植物染料,如橡实、五倍子、柿叶、冬青叶、栗壳、莲子壳、鼠尾叶、乌桕叶等。在影视节目中我们看到的陕北红军的服装颜色之所以是黄色,那是因为当时红军条件艰苦,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,红军战士人人都学纺纱织布,再用黄土染土布,变成土黄色。而新四军的服装颜色是灰色,因为驻扎在皖南山区,土布军服都用乌桕果染色,颜色为深灰。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驻扎在苏北平原,虽然土布军服还是用乌桕果染色,但平原的乌桕果色素不如山区的成分高,所以后染出的军服都是浅灰色的。所以不同地域的同种植物含色素成分也有所不同。二、从染原色到套色的转变商周时期,染色技术不断发展。当时在宫廷里,已设有专职的官吏,负责管理染色生产。染出的颜色也不断增加。到汉代,染色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,从早前出土的一些织物上我们可以发现,这些织物虽然在地下埋葬了两千多年,但色彩依旧鲜艳,可见当时的染色技术水平之高。古代染色法主要有两种:一是织后染,如绢、罗纱、文绮等;二是先染纱线再织,如锦。1959年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的汉隶铭文万世如意锦、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、阳字方格纹锦袜等,所用丝线的颜色有绛、白、黄、褐、宝蓝、淡蓝、油绿、绛紫、浅橙、浅驼等,充分反映了当时染色、配色技术的高超。随着染色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,我国古代染出的纺织品颜色也越来越丰富。三、从在织物上画花、缀花、绣花、提花到手工印花的转变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印花织物,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印花绸被面。长沙马王堆和甘肃武威的西汉墓中,都发现有印花的丝织品。马王堆所出的印花织物是用两块凸版套印的灰地有银白加金云纹纱,工艺水平相当高。但奇怪的是,这种工艺在汉代文献中却没有反映,而且在西汉以后的几个世纪中这类印花织物没有再被发现过。在十六国、南北朝时期,只发现了一种工艺简单得多的缬,很难把它看成战国、西汉时乃那种印花技术的继续。在中原地区,印花技术的再度复兴是从缬开始的,所以后来也把缬作为印花织物的通称。缬有绞缬、葛缬和夹缬。唐代的印染业相当发达,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印染工艺,特别是在甘肃敦煌出土了唐代用凸版拓印的团果对禽纹绢,这是自东汉以后隐没了的凸版印花技术的再现。从出土的唐代纺织品还发现了若干不见于记载的印染工艺,如用碱作为拔染剂在生丝罗上印花,使着碱处溶去丝绞变成白色以显花;用胶粉浆作为防染剂印花,刷色再脱出胶浆以显花。还有用镂空纸板印成的大族折枝两色印花罗。到了宋代,我国的印染技术已经比较全面,色谱也较齐全。宋代有叫“药斑布”的,其版模更精细,调浆技术也有改进。宋代的“药斑布”往往“青白成文”,有些专家称它是后来民间流行的蓝印花布的前身。纵观历史,可见中国是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手工印染技术的文明古国之一。
文章来源:《天然气工业》 网址: http://www.trqgyzzs.cn/qikandaodu/2020/1209/631.html